前一陣“大數據殺熟”很火,據說有人用滴滴打車,同樣的路線,經常打車的價格比第一次打車的貴。
作為滴滴鉆石會員、3778個滴幣擁有者,我并沒把它當回事,畢竟滴滴官方說了,每天的天氣和路況都不同,價格波動個幾塊錢也很正常。
但最近這一個月讓我明白,滴滴原來不光會大數據殺熟,還會“大數據殺人”。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過去1年多,我一直用滴滴從公司附近打車回家,全程26公里,車費一直在85元左右。
一個月前的3月6日,打車回家用了40分鐘(19:30-20:10):
4月9日,同樣從公司打車回家,用了55分鐘(19:30-20:25):
你可能覺得,就算多開了15分鐘,現在打車回家還是85元,也并沒多收我錢啊。
但3月22日晚上7點半,我用美團打車從公司附近回家,26公里,用了40分鐘,最后算下來卻是78元。
通過對比,不難得出結論:同樣的上車時間和行程,同樣的優(yōu)惠折扣,用滴滴比美團價格貴了7元,而時間多了整整15分鐘。
而這幾次行程,既不存在天氣不好,道路擁堵等情況(美團打車那天也是正常天氣和路況);
也不是個別滴滴司機繞路——因為1個月內4次打車回家,路線全是“W型”。
這充分說明,滴滴現在不光殺熟,還會大數據繞路、大數據漲價。
大數據繞路
明明40分鐘可以到,卻又給我多開了15分鐘。雖然滴滴顯示只比原來多跑了0.8公里,但0.8公里要開15分鐘,欺負別人不懂數學?
用小學數學計算,26公里除以40分鐘,平均0.65公里/分鐘;多開了15分鐘,實際上就是多繞了15×0.65=9.75公里。
大數據漲價
表面上滴滴和美團打價格戰(zhàn),天天在發(fā)優(yōu)惠券,實際上“明降價、暗繞路”,通過繞路變相漲價。
滴滴的算盤是這樣的:為了和美團搶生意,面子上不得不降價,但又不想白白損失掉利潤,怎么辦?那就浪費乘客的時間唄!
可想而知,滴滴靠著大數據,不知道已經浪費多少乘客的15分鐘,來賺自己的7塊錢!
假如1個月打10次車,每次繞15分鐘,1個月是150分鐘,1年是1800分鐘,也就是30小時。
換句話說,用滴滴1年,相當于折壽1天。
有句名言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照這個說法,滴滴就是一家”大數據殺人“公司。
所以,目前這場打車大戰(zhàn)的形勢很清楚:不是美團掐死滴滴,就是滴滴掐死我們。
你想,現在滴滴都敢這么明目張膽,如果今天不把它掐死,明天它可以用100種方法坑你,而你只有無可奈何。
最后懇請大家團結起來
從今天開始卸載滴滴
也希望你把真相告訴更多人
因為今天你放過滴滴
明天滴滴絕不會放過你
珍愛生命,遠離滴滴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