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騰訊公司高級執(zhí)行副總裁、微信事業(yè)群總裁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傳出一則消息:微信計劃推出一種區(qū)別于以上兩種形態(tài)的“應用號”,該消息瞬間在朋友圈刷屏。微信應用號這一大殺器將“干掉APP”這樣的言論一時甚囂塵上。
從應用號的功能來看,“干掉APP”這個邏輯并不難推導:用戶關注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在平時這個號不會向用戶發(fā)信息,會很安靜地呆在那里,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事實上,從目前招商銀行、滴滴出行等微信公眾號來看,這些公眾號早已經實現了部分APP的功能。
微信推出著重針對APP應用的應用號似乎有些順勢而為的意思,這樣一來,用戶只需要裝一個微信,就能夠替代掉很多手機中已有的APP應用,這對于動輒就需要下載一個十幾兆APP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只是這樣,微信應用號就能夠干掉APP了?曾經,百度、360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早在2013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就宣布推出輕應用,用戶無需下載APP,只需搜索應用即可實現應用,但輕應用的市場表現卻一直低迷,360同樣也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這樣幾點:
1、致命的用戶習慣。
APP應用幾乎是伴隨智能手機而生,對于用戶來說,他們早已習慣了借助獨立的APP應用接入移動互聯網新生活,如果這些應用以后都是由微信這樣一個平臺接入,如此顛覆性的智能手機應用是絕大多數用戶所無法適應的。
不僅如此,微信對于用戶最核心的是即時通訊、朋友圈等功能,不管是訂閱號還是服務號,抑或是應用號,都不是用戶眼中微信最核心、最常用的功能,用戶依然更習慣于借助微信進行即時通訊,或是分享和了解最新動態(tài)。
甚至,對于用戶而言,這都不是習慣的問題,而是自由!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可能不會通過下載APP實現移動應用,而是借助微信接入,但我要至少擁有下載和卸載一個APP的權利。
2、主流企業(yè)不會為微信做嫁衣。
為了迎接移動互聯網時代,各大主流的互聯網企業(yè)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專屬的APP,并在推廣上花費不菲,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用戶群自然要好好維護,而不是在微信上開一個應用號,將公司最核心的移動互聯網終端嫁接在微信平臺這樣一個不受自己控制的平臺上。
這就如同在電子商務時代,盡管強大如阿里巴巴已經搭建了淘寶、天貓等諸多大流量平臺,很多傳統企業(yè)依然對像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電商渠道抱有戒心,并在線下構建復雜且成本較高的經銷商渠道。因為只有這樣,企業(yè)才能更直接地與用戶產生關聯和溝通。況且,很多企業(yè)的商品屬性并不適合接入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平臺,APP應用同樣也是如此。
別說主流企業(yè)不會為微信做嫁衣,即便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也不會完全把寶押在應用號上。誠然,應用號的推出可以大大降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的門檻,并有助于他們借助微信進行營銷,但這些都是構建在微信平臺上的,如果企業(yè)在做營銷等的過程中一不小心碰到了微信的紅線,便有被封號的風險,這種風險同樣也不是這些企業(yè)所能夠承擔的。
3、微信平臺不能承受之重。
幾乎所有流行的互聯網產品都是從單個爆款應用開始的,微信也不例外。最初,微信借助短信息、語音信息打破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溝通的障礙,并成為熟人社交的利器。如今,微信與支付、電商、游戲等的捆綁已經越來越多,應用號只不過是一個新的捆綁罷了。
這樣的邏輯在互聯網時代真的可以一直延續(xù)嗎?目前來看確實是可以的,至少在部分細分領域可以,比如支付、游戲。除此之外,微信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其中,微信企業(yè)號是其在移動辦公領域的一次新的嘗試,有媒體透露,在騰訊內部的一次大會上,馬化騰甚至發(fā)狠話稱要“像干掉來往一樣,干掉釘釘”。從騰訊的角度來看,憑借在個人IM應用上的優(yōu)勢,順勢殺入移動辦公市場已經是迫在眉睫,微信企業(yè)號所承擔的正是這一角色。
從目前的市場接受程度來看,微信企業(yè)號還只是覆蓋了小眾人群,距離微信紅包這樣的“爆款”還有不小的距離。微信應用號同樣面臨這樣的困難,盡管用戶基數龐大、也已經有不少企業(yè)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開發(fā)應用功能,但目前來看,這些應用只是為用戶提供了借助微信實現APP之外的一種新選擇,充其量只是一種補充,而并非互相替代;不僅如此,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在體驗上與APP也有一定的差距。未來,微信若大力推進企業(yè)號,市場反響將會怎樣,著實難料。
在互聯網的世界,還沒有人敢說“千秋萬載,一統江湖”這種話,即使在微信風頭正勁的當下,陌陌等同樣可以從市場上分一杯羹,因為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社交方面尚且如此,在更為廣大的APP市場,微信更不至于瘋狂到要借助應用號干掉APP的程度,所有類似的傳言,其實不是微信賦予自己的,而是輿論給微信的一種捧殺。而對于微信來講,所有的嘗試都是對于不確定未來的一種有益探索,微信不就是騰訊在眾多失敗的嘗試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嗎?借用馬云一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