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消息(南山)在日前舉辦的“2023年中國電子測試與測量技術高校生態(tài)峰會”上,北京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實驗儀器分會理事,北京市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李希勝教授發(fā)表主題演講,暢談了儀器儀表產業(yè)的發(fā)展現狀和未來。
李希勝指出,電子測試與測量儀器,是衡量最終產品是否符合標準的“尺子”,是工業(yè)轉型升級和科研領域的重要工具。行業(yè)因涉及多學科交叉,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且對國民經濟發(fā)展至關重要。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中的68.4%,諾貝爾化學獎中的74.6%的成果,都是借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完成的。
目前全球儀器行業(yè)集中度較高,美國的賽默飛世爾和丹納赫占據了多數份額。國內廠商的規(guī)模相對較小。數據顯示,賽默飛世爾和丹納赫2021年營收分別為392.1億美元、294.5億美元,美國、德國、日本三國幾乎壟斷了儀器儀表市場,中國廠商無一進入Top20。
與此同時,美國一直執(zhí)行對中國的科研儀器限制政策。截止2020年12月,共有1898款科學儀器在美國的限制出口清單上,涉及12大類上百種儀器儀表,包括最為知名的光刻設備。
科學儀器是學科研究與生產的重要工具,是產業(yè)升級必須解決的關鍵一環(huán)。李希勝認為,要解決“卡脖子”困境,中國科研儀器必須走上自主可控的發(fā)展道路。目前中國高端儀器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0%,與芯片、石油并列前三。同時,國產化是我國長期重要的國家戰(zhàn)略,在內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國產儀器儀表技術創(chuàng)新的意義凸顯。
無論是從國家戰(zhàn)略,還是部門政策,已經給予科學儀器行業(yè)積極支持。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2022年全國共有81個項目入選,總金額10.53億元。
從產業(yè)規(guī)模來看,我國科研儀器行業(yè)2022年市場規(guī)模為362億元,預計到2025年增長至418億元。市場需求穩(wěn)健而行業(yè)基礎較為薄弱,政策鼓勵下有望加快發(fā)展進程,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