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北辰
中怡康數據顯示,今年1-7月,TCL曲面電視零售量份額高達29.7%,穩(wěn)居第一。7月,TCL曲面電視零售量份額一路飆升至34.7%,以壟斷性優(yōu)勢引領行業(yè)。那么,在眾多電視廠商的角逐下,為什么TCL能夠從中奪冠?TCL曲面電視銷量奪冠,對TCL及電視產業(yè)而言,又說明了什么?
技術先行,打造曲面電視“金標準”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任何產業(yè)實現產品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不二法門。TCL曲面電視銷量奪冠的背后恰恰是技術先行在予以加持。作為一家有著35年電視產業(yè)技術積累的企業(yè),TCL一直以來以技術創(chuàng)新著稱。而在3年前,TCL敏銳的捕捉到了曲面電視的發(fā)展趨勢,不惜重金研發(fā)投入,三年來始終堅持曲面電視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的探索。
可以考證的是,TCL是率先在中國市場推出最符合人眼眼球弧度的4000R黃金曲率曲面電視產品的電視廠商,而且其在3年來多次開創(chuàng)性的將全球最前沿科技與曲面相結合,打造了量子點曲面、超薄曲面、HDR曲面等系列全球領先的最強曲面產品陣營。
可以說,從新產品的問世到諸如量子點曲面、HDR曲面等迭代產品的出爐背后,正是TCL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理解。3年前,作為新生事物,曲面電視尚未走入千家萬戶,如果沒有技術的創(chuàng)新,讓消費者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視覺上絕佳體驗和觀看時的舒服度,是很難打動用戶去嘗試曲面這種新產品的。而TCL最符合人眼眼球弧度的4000R黃金曲率,可以說在曲面電視誕生之際就為曲面電視立下了“金標準”,也由此推動了TCL曲面電視甚至成為曲面電視的代名詞。而這一切,無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功勞。
打通上下游,鍛造最強曲面產業(yè)鏈格局
如同液晶電視取代傳統的CRT電視一樣,曲面電視作為電視顯示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要獲得發(fā)展和快速推廣普及,離不開電視廠商對上下游資源的整合。因為只有擁有強勁的上下游產業(yè)鏈資源整合能力,方才能全面把控曲面電視制造過程中最核心的研發(fā)、生產等核心環(huán)節(jié)。
而TCL能奪得曲面電視銷量冠軍,除了技術上的大力創(chuàng)新和積極探索外,個中關鍵就在于其對產業(yè)鏈上下游的打通。具體來說,依托于旗下華星光電,TCL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液晶面板—背光模組—整機制造”產業(yè)鏈垂直一體化整合優(yōu)勢的企業(yè),由此讓TCL可以在曲面電視最核心的研發(fā)、生產、銷售等核心環(huán)節(jié)做到輕松把控。而TCL對產業(yè)鏈上下游的一舉打通,則促成了其他電商廠商難以企及的最強曲面產業(yè)鏈格局。
換言之,TCL在曲面電視研發(fā)、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整體實力已然遠超其他電視廠商,這也正是TCL能奪得曲面電視銷量冠軍的重要支撐。
曲面電視發(fā)展勢不可擋
TCL曲面電視銷量奪冠所釋放出的信號則是,曲面電視的發(fā)展勢不可擋。這一點,也有行業(yè)數據予以佐證。中怡康2016年前32周推總數據顯示,曲面電視銷售量滲透率已上升至6.3%,銷售額滲透率已高達15.2%。另據中怡康預測,中國市場曲面電視2016年銷量將達到230萬臺,下半年中國曲面電視市場總量將達到130萬臺,已成為中高端產品第一選擇。2017年曲面電視銷量將有望突破400萬臺。曲面顯示器銷量2016年預計將達到200萬臺,2017年將突破500萬臺。
由此不難看出,曲面電視已然成為中高端消費者家庭選購電視產品的首選,而且從數據中還可以看到,曲面電視將今年下半年及未來一年獲得更大的銷量提升。這說明,曲面電視經過3年多的推廣,已經逐漸贏得中高端消費者的認可,是目前電視市場上主流的中高端產品。
而隨著中國“曲面電視/顯示聚力論壇”的舉辦,業(yè)界對曲面電視的未來發(fā)展更是抱以了一致的樂觀判斷。如TCL多媒體CEO薄連明在論壇上所言,“曲面電視發(fā)展?jié)摿莶豢蓳酰侵袊娨暜a業(yè)一股不可逆的上升曲勢。”在薄連明看來,曲面市場的快速擴張是一個積極的征兆,將為中國電視行業(yè)帶來新的增長極。
可以預見的是,曲面電視有望在未來幾年迎來市場噴發(fā),隨著越來越多的電視廠商加入曲面陣營,曲面電視產業(yè)的未來也更加可期。而作為曲面電視的頭羊,TCL的想象空間更是在一片向好的市場環(huán)境下被進一步打開。
作者:易北辰,80后作家,暢銷書《讀懂移動互聯網時代》作者,自媒體。
關注 易公子 微信:beichenyi8 ←長按可復制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