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消息,北京時間6月11日,滴滴正式向SEC遞交了IPO招股書,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滴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約4000多個城鎮(zhèn)開展業(yè)務,提供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服務。
對于上述眾多業(yè)務背后的商業(yè)生態(tài),滴滴在招股書中歸納為“四個核心戰(zhàn)略版塊”,“三大業(yè)務”以及“雙飛輪”。
其中,“四個核心戰(zhàn)略版塊”分別是共享出行平臺、車服網絡、電動車以及自動駕駛。而“三大業(yè)務”代表了滴滴的收入構成,分別是中國出行業(yè)務(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yè)務)、國際業(yè)務(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yè)務)和其他業(yè)務(共享單車和電單車、車服、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yè)務)。
招股書顯示,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為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其中,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戶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戶,中國出行業(yè)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從單量和交易額來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平均日交易量為4100萬單,全平臺總交易額為3410億元人民幣。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3年時間內,平臺司機總收入約6000億元人民幣。
整體虧損 國內網約車業(yè)務微利3%
招股書披露了滴滴具體業(yè)務的營收情況。2020年,滴滴三大業(yè)務——中國出行業(yè)務、國際業(yè)務和其他業(yè)務收入分別是1336億元、23億元和58億元人民幣。
其中,中國出行業(yè)務和國際化業(yè)務的平臺收入從2018年的18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的242億元人民幣,并進一步增長到2020年的347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6%。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臺收入中,93.4%來自于中國,6.6%來自于國際。
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中,中國出行業(yè)務的交易總額為1216億元人民幣,比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增長了80.3%,比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六個月增長12.2%。
在盈利表現上,中國出行業(yè)務2019年實現調整的息稅前利潤38.4億元人民幣,2020年39.6億元人民幣,2021年一季度36.2億元人民幣。此外,2020年中國網約車業(yè)務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3.1%。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滴滴在全球共15914名全職員工,其中研發(fā)員工7110名,研發(fā)員工占比44.7%。
滴滴沒有在招股書中披露具體融資金額,但指出,對于此次募資的用途,滴滴計劃將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擴大中國以外國際市場的業(yè)務;約30%的募資金額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約20%用于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以持續(xù)提升用戶體驗;剩余部分可能用于營運資金需求和潛在的戰(zhàn)略投資等。
軟銀持股21.5% 為滴滴第一大股東
企查查信息顯示,滴滴出行于2012年成立,至今已完成約20次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阿里、軟銀、富士康、蘋果、中國郵政、Uber等巨頭。
根據招股書,軟銀愿景基金持有逾2.42億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為21.5%,為滴滴第一大股東。Uber持有近1.44億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為12.8%;騰訊持有逾7700萬股普通股,持股比例為6.8%。
此外,招股書顯示,軟銀委派的董事會成員Kentaro Matsui將在滴滴上市時辭任董事,這意味著軟銀將退出滴滴董事會。
滴滴方面表示,公司未來的發(fā)展仍然堅持“安全第一”,持續(xù)投入安全,將安全放在首位。目前滴滴擁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體系,安全策略覆蓋乘車前、乘車中和乘車后。
- 美科技七巨頭遭特朗普關稅血洗 市值蒸發(fā)14萬億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海”,平臺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