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一新、暗藏變局”--這是筆者看到最新Gartner 2020全球云數據庫魔力象限報告的第一感覺。
之所以說“有新”,是因為像華為云這樣的新勢力成功入圍,Gartner本次報告中充分肯定了新勢力們的表現;而“藏變”則是云數據庫時代全面開啟之際,不僅在技術與產品層面帶來新氣象,更隨著市場新勢力與市場資深玩家彼此之間的競爭不斷深入,市場格局必然會產生新變化。
正如Gartner預測,到2021年,云數據庫在整個數據庫市場中占比將首次突破50%;到2022年,將會有75%的數據庫部署或遷移到云平臺。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一個屬于云數據庫的時代正全面到來。
如今,隨著云數據市場黃金期到來,以及資深玩家和頗具實力的新玩家齊聚一堂,云數據庫的下半場也正式開啟。那么,在云數據庫的下半場,產品與技術層面會呈現出哪些重要趨勢?為什么新勢力會給市場格局帶來潛在變化?而像華為云這樣的新勢力為什么又值得重點關注?
華為云GaussDB:這個“新人”不簡單
數據庫作為三大基礎軟件之一,在商業(yè)數據庫時代,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市場格局極為固定。但隨著云計算技術不斷走向成熟,以及云計算所帶來的使用模式與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云數據庫近年來迅速崛起,給整個數據庫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顛覆。
此次華為云憑借GaussDB系列數據庫產品入選Gartner魔力象限,也意味著華為云在云數據庫領域獲得了市場與用戶的廣泛認可。
先來看看Gartner對于華為云GaussDB數據庫的評價:
金融、電信、政企市場優(yōu)勢:報告提到,“華為云數據庫業(yè)務在亞太地區(qū),尤其是中國市場實現規(guī)?;渴?,其中超過一半的客戶來自公共管理、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yè)?!?/strong>
云產品組合和生態(tài)的廣度:報告指出,“華為云專注于提供全面的混合堆棧,構建了全面、穩(wěn)健的產品組合,能夠滿足跨云和本地環(huán)境的全方位數據管理用例,其許多產品與云基礎架構緊密集成,以提供增強的性能和可靠性。”
行業(yè)實力:報告評價稱,“華為在全球電信和網絡行業(yè)有很強的影響力,很多為管理華為全球行業(yè)業(yè)務而構建的數據管理能力,面向政企行業(yè)普遍可用?!?/strong>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華為云這個“新人”可不簡單,從Gartner對于華為云的評價可以看出,華為云數據庫在行業(yè)深度、產品力等方面都極富競爭力。事實上,這要歸功于華為在過去十多年對于數據庫一如既往的投入與重視。
早在2001年,華為便開始了數據庫的探索之旅,前十年聚焦在內部自用以及電信行業(yè)上;進入到2011年,華為開始與大型金融用戶進行產品聯合創(chuàng)新,持續(xù)深耕行業(yè)需求和產品深度打磨;而到了2019和2020年,華為云數據庫又迅速完成了自身數據庫戰(zhàn)略的調整,力出一孔,聚焦云數據庫這個主航道。
事實上,華為云GaussDB更像是一位低調多年、潛心研究的“新人”,在商業(yè)數據庫時代不顯山不露水,深耕行業(yè)需求和產品打磨;而全面進入到云數據庫時代時,華為云又迅速實現了戰(zhàn)略調整,成為市場中不可小覷的“新人”。
云數據庫下半場看什么
云數據庫如今迅速崛起,要歸功于云計算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其使用模式和理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用戶所認同與采用。云數據庫真正將數據庫從過去依賴專業(yè)和經驗的專業(yè)領域變成了簡單易用的服務,大幅簡化了過去復雜的使用流程,讓數據庫更加快速、靈活、高效地匹配業(yè)務需求。
與過去幾年相比,當下的云數據庫無論是在產品與技術,還是業(yè)務場景類型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進入到云數據庫下半場,云服務商們都會從哪些方面進行比拼?
首先,云數據庫會加速取代傳統(tǒng)商業(yè)數據庫的模式,其市場范圍和用戶群體將持續(xù)增長,這就決定了未來的云數據庫服務需要在遷移、使用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更加貼近用戶實際需求。
比如在傳統(tǒng)商業(yè)數據庫遷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使得很大一批用戶想用云數據庫卻不敢用云數據庫。為此,華為云提供一站式傳統(tǒng)商業(yè)數據庫上云解決方案,通過異構數據庫對象遷移和應用遷移工具UGO來提供數據庫源庫畫像,綜合兼容性、性能、對象復雜度、使用場景等,智能推薦不同選型下的規(guī)格及成本;數據遷移/同步工具DRS實現對象過濾、語法轉換、對象校正和驗證上線循環(huán)驗證,最終幫助用戶實現從主流商業(yè)數據庫到云數據庫的平滑遷移,讓數據庫輕松“搬家”。
其次,隨著用戶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不斷推進,新型應用正在大量出現,用戶業(yè)務邊界不斷延伸,數據類型也走向豐富,驅動著云數據庫產品走向多元化和細分化。這需要云服務商能夠在云數據庫產品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以滿足用戶對于數據庫的差異化需求。
在云數據庫產品的廣度與深度上,華為云GaussDB無疑是優(yōu)秀代表。華為云GaussDB系列數據庫擁有完善的數據庫產品矩陣,包括關系型數據庫GaussDB(for MySQL)、GaussDB(for PostgreSQL)、GaussDB(openGauss),以及非關系型數據庫GaussDB NoSQL系列,可滿足企業(yè)各種嚴苛的場景需求。
最后,云數據庫作為云服務商一項重要的云服務,在多場景、AI技術等因素的驅動下,其今后競爭一定是云平臺綜合能力的比拼,涉及到底層芯片、硬件、微服務、數據庫、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以華為云GaussDB(for MySQL)為例,其可實現百萬級QPS高吞吐、128TB海量分布式智能存儲的優(yōu)異表現,就是要歸功于采用計算與存儲分離架構,融合了傳統(tǒng)數據庫、云計算與新硬件技術等多方面技術。
華為云GaussDB后勁十足
如今,云數據庫市場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了一批競爭者參與,也讓市場競爭進入到一個微妙期,不僅在產品、技術層面考驗著云服務商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對云服務商“長跑”能力的一種比拼。
在筆者看來,以華為云在數據庫領域積累、投入和戰(zhàn)略布局,華為云已經做好在云數據庫市場做一個長跑者的準備。
華為云首先在數據庫專家人才方面擁有深厚的實力。數據庫作為軟件產業(yè)皇冠上的明珠,是典型的專家密集型產業(yè),需要軟硬件全棧協同來提升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當前,華為云已經建立起包括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以色列、印度等全球七大研究所的完善數據庫研發(fā)體系,擁有超過1000多人的專家與研發(fā)團隊,涵蓋了算法、OLTP、數據庫內核、數據庫工具、安全、新介質等多個領域。
除此之外,華為云可以依托在企業(yè)級存儲、RDMA高速網絡等方面積累數十年的強大實力和多年市場第一的嚴苛考驗,能持續(xù)在軟硬件層面進行協同,持續(xù)提升數據庫方面的產品力。
其次,在云數據庫時代,開源開放將會是數據庫產品的核心主旋律。對此,華為云GaussDB堅定地走了一條開放生態(tài)的路線。華為云數據庫業(yè)務總裁蘇光牛曾直言:開放生態(tài)的核心是內核開源,我們一方面積極擁抱開源生態(tài),統(tǒng)一架構,避免客戶從原先傳統(tǒng)封閉數據庫生態(tài),再走向另一個新的封閉生態(tài);另一方面我們開源自主生態(tài)openGauss,加速生態(tài)培養(yǎng)和人才培養(yǎng),積極創(chuàng)新,打造繁榮與安全的生態(tài)。
華為云數據庫業(yè)務總裁蘇光牛
據悉,華為云GaussDB基于融合開放理念,廣泛兼容數據庫開源生態(tài)和華為自主生態(tài)openGauss,并于今年6月正式開源openGauss社區(qū)版。openGauss作為華為云GaussDB數據庫與內部配套的公共內核,將保持長期演進,同時減少低效重復造輪子,通過數據庫發(fā)行伙伴快速形成應用生態(tài)體系,幫助數據庫服務商復用產業(yè)長期積累的DBA人才,快速形成作戰(zhàn)能力。
目前,華為云已經初步布局完成了從數據庫發(fā)行商、數據庫服務商、云數據庫ISV、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openGauss完善生態(tài)體系,并且通過培訓認證、云端實驗室、技術社區(qū)、開發(fā)者大賽、金種子計劃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培育生態(tài),讓openGauss形成生態(tài)閉環(huán)。
第三,華為云GaussDB重視行業(yè)場景的實踐與覆蓋。當前,華為云GaussDB已經在金融、政府、電信、能源、交通、物流、電商等行業(yè)場景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500+大客戶中規(guī)模商用,是當前金融、政務等行業(yè)用戶核心數據上云的信賴之選。
以某國有銀行為例,其采用華為自研產品TaiShan服務器與GaussDB數據庫,完成了信用卡核心系統(tǒng)全模塊化的系統(tǒng)改造,成為業(yè)內首個國產化核心賬務系統(tǒng)。測試結果表明,在并發(fā)用戶數逐漸增加下,GaussDB數據庫服務處理能力逐漸增長,交易成功率、響應速度均有大幅提升。改造后的信用卡系統(tǒng)運行穩(wěn)定、性能卓越、數據庫可靠性高達99.99%,用戶體驗優(yōu)于傳統(tǒng)支撐方案。
總體來看,云數據庫市場猶如一場馬拉松長跑,當前市場競爭剛剛進行到一半,未來的市場將會是戰(zhàn)略布局、研發(fā)投入、產品力、生態(tài)力的綜合競爭。毫無疑問,華為云是一個韌勁十足的長跑選手,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